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京大学校庆铁线篆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北京大学校庆铁线篆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峄山刻石是不是铁线篆?
不是--铁线篆更为柔美婉转峄山刻石---《峄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书友您好!很荣幸为您解惑。《峄山刻石》不是铁线篆,而是玉筋篆,因其形似筷子也称为玉箸篆。
玉箸篆和铁线篆同属于小篆,是小篆中比较特殊的书体。
《峄山刻石》即《峄山碑》,也称为元摹峄山秦篆碑,由李斯所书,公元前219年(秦始皇28年)所刻,是秦代早期的一块石刻。
据史料记载,《峄山刻石》曾被北魏孝武帝摧毁,现存于西安碑林的乃是南唐徐铉临摹之作。虽传世之物不是原作,却也有着900多年的历史。
《峄山刻石》是玉箸篆中的典型代表,其结构严谨,气势恢宏,文字笔力雄劲,线条圆润挺拔,既具有图案灵动之美,又蕴含着敦厚深邃的内力。
铁线篆是从玉箸篆演化而来的,其具有“纤仞似铁、圆转如线”的特点,在长期形成过程中逐渐变得特点鲜明。
既似铁丝一般的刚硬,又似线一般婉转,刚柔并济,但胜在圆中求方、刚中带柔,与玉箸篆相比,后者“娇柔而姿媚”,偏向于柔和。
而前者具有弯弧挺刃般的张力更偏向于刚硬!这样独具一格的书写特点也造就了其在小篆中不凡的地位,广受文人喜爱。
李阳冰、邓石如更是铁线篆的一代大家,书友对铁线篆感兴趣不妨可以临摹阳冰之《谦卦碑》(如上图),素来被奉为铁线篆中的“圣品”,相信您一定能有所获!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书友们有别的见解,烦请评论区告诉我,我们共同探讨!
写铁线篆应该用什么毛笔?请懂书法的,善写铁线篆的朋友回答。硬毫还?
书友您好,很荣幸为您解惑。承蒙熊老教导,止山对铁线篆略有所知,钟爱非常,时至今日将其当作日常在逐渐精进。
练习铁线篆应该用含墨量足、笔锋比较长并且材质是纯硬狼毫的毛笔,如国画白描中的长锋勾线笔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铁线篆从玉箸篆演化而来,玉箸篆结构严谨,恢宏大气、线条粗细均匀、结构匀称、字形大小一致,章法有序,是小篆中一种比较特殊的书法,《峄山碑》是玉箸篆的典型代表。
而铁线篆兼具玉箸篆的特点。玉箸篆所用线条相对较圆,阴柔而姿媚,更偏向于柔;铁线篆则柔中带刚、圆中求方,更偏向于刚!
铁线篆独“纤仞似铁,圆转如线”,兼具铁一般的刚硬坚韧,又似线一般柔软婉转,刚柔并济,深受世人喜爱。
而在实际临写时,因其“纤仞似铁,圆转如线”的特点,要保持字体的结构匀称,粗细变化一致,还要婉转流畅。
因而在书写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样也就导致在书写铁线篆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调整的余地。
所以在用笔上需要用笔锋比较长的,这样的笔含墨量比较足,在书写过程中能有效降低蘸墨次数,使得写字的过程更加流畅连贯,写出的字也颇有一气呵成之感。
笔锋长的毛笔是练习铁线篆一种好的选择。
从材质上讲,狼毫笔比较适合初学者使用,概因其容易操控;而练习一段时期后,可使用羊毫、兼毫,尝试不同材质的毛笔,但其实狼毫已经足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京大学校庆铁线篆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京大学校庆铁线篆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