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州大学校庆校刊内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苏州大学校庆校刊内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全唐诗》是什么人编的?为什么帝王贵胄,奸佞小人的诗都被编写进去了呢?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只以十人之力,一年多的时间内就编成。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当时朱彝尊已有“业经进呈,成书不说”之叹。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这些也都是当时一般官修书不愿深究的积习。
《全唐诗(全15册)》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的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纮、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10十位翰林编纂的。
全书共900卷;以明朝胡震享《唐音统签》、清朝初年季震宜《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诗人均按时代先后排列,后附唐五代词。搜罗宏富,史无前例。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全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规模宏大的财富宝藏。但是,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在编纂上还是存在着诸如误收、漏收、作家作品重出、编次不当、文字舛误等问题。
既然是《全唐诗》,那么帝王贵胄,奸佞小人的诗也会被编进去,那是必然的。后世编纂这本书的目的是汇集唐朝全部的诗词,出于整理古典文学的一种目的。
谢谢邀请。
《全唐诗》成于清代康熙年间,属于“奉敕”编纂,共收录隋唐及五代二千二百多人、近五千首诗文,是一部著名的大型类编诗歌总集。
诗集中之所以兼容并包,主要是因为文***和人品没有任何关系——《全唐诗》的入选标准恰恰就是依照作品的优劣,而不是人品的好坏。
我们有句老话叫“德才兼备”,这几乎成了我们选人用人评价人的一个主要依据。但很遗憾,现实中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去接近这一标准,而无法完全达到这个标准。因为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也是最善变的东西,谁也无法保证能准确操纵或者控制人性本能的迸发和流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普通的艺术形式,它也只能反映作者的情绪变化,读者可以通过某篇作品看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却无法感知其人品的好坏。
今天就简单说一下《全唐诗》里最著名的奸佞文人。
先看两首诗。
(一)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二)
《全唐诗》是在清朝由康熙下令编写的。
曹寅奉旨刊刻,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3卷。
《全唐诗》是在一个客观、公平的角度编写的。其收集了整个唐五代的诗歌,不但全部收集了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色彩无雅俗,艺术无贵贱。在艺术面前***平等,且不论其人品如何,其作品能影响深刻、感染世人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好作品、好的艺术杰作。
正如《史记》,有写各类帝王将相,也有写佞幸列传中各种谄媚取宠的小人。《全唐诗》也一样,有记录唐太宗、唐玄宗等皇帝的诗作,也有记录唐代渣男著称的元稹的诗作,虽然他人品败坏,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种千古名句不值得流传记录吗?
我们当今看很多电视***作品,很多演员演技非常棒,表演出来的角色使我们印象深刻。有可能他们现实中人品极差,有***,***,出轨等等,我们只要不崇拜其个人,正视他们的作品,也不能看人完全否定其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州大学校庆校刊内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州大学校庆校刊内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