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修远中学二十周年校庆又见敦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修远中学二十周年校庆又见敦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一说该怎么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从原文可以看出这三境界,是针对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而言的,后来也泛指人生三大境界。我们依次来看每一层境界说的是什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文的译文,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引申为,做大事,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登上高楼,才能看得更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今年春节***期就窝在家里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先是摸鱼式断断续续地读,但发觉效率极其低下。遂反思,这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若我以这样的阅读方式,容易断章取义,根本无法循其理论体系,更难深刻理解王国维先生在创作时“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于是,放下手机,关上书房门,重头再读,读着读着,慢慢地对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境界”有了些许的理解。
境界其实是一个捉不到摸不着的东东,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因为它是在感知力上的感知,有一定主观性,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为。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包括:第一重是苦境,第二重是韧境,第三重是乐境。个人理解是,无论是求学就业,从无都有,我们需要有执着的追求,在低头做实事时,还要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而这必定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需要坚信“苦境”是暂时的,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只有跨过第一重境界,进入第二阶段,核心点就不是博览,而是聚焦,专注,且要多思考,变通和运用。从第一重跨越到第二重是比较困难的,许多人一直在第一阶段中打转和重复,这样,我们不要说一万小时,哪怕再多一万小时,也是徒劳无功的。当我们徜徉在第二重境界,对所学所做的内化至自己的骨髓中,成为自己所长的,这个时候,可能在不经意间,一下子就突破了,就跃入第三重境界中,那时不自觉地就能深入浅出,达至知行合一。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却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实乃森罗万象、包举宇内之不世佳作。
《人间词话》中关于词作的一个中心论点即是“境界说”。虽然全书通篇谈的是词作,但王国维先生的笔触并没有一味的拘囿于理论,而是以一种睥睨万物的眼光将境界说的内在精髓衍生到了治学为人、世间百态等的方方面面。
其精彩绝伦之雄辩豪言,读来不由让人心潮澎湃,击案叫绝。特别是其人生治学三境界之说,实乃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当属海内孤篇、千古独步。
关于这三种境界的翔实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开宗明义的写道:
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论及这三种广为后人推崇的境界时,静安先生并没有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孤傲姿势,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几乎是妇孺皆知又意蕴深广的三句宋词予以阐述。
这样不仅使原本生硬枯燥的词学理论即刻显得栩栩如生起来,且让人在品味词作韵律的同时,也将人的心灵带进了某种似曾相识的唯美意境。真正发人深省的哲理奥秘,,从不是也不该是故弄玄虚的。
第一种境界之词引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从词的词牌名就可以推知这是一首情意缠绵的爱情词作,写的是待字闺中女子的离愁别怨。可被王国维引用于此,不仅没有显得牵强附会,反而进一步升华了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修远中学二十周年校庆又见敦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修远中学二十周年校庆又见敦煌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