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淮阳中学120周年校庆话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淮阳中学120周年校庆话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河南曲剧发源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形成的?
曲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
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加载中...曲剧,河南戏曲的一种代表剧种,南阳,洛阳,汝州的人喜欢之超过了豫剧。这些地方人不分老幼,性不分辩男女,都能哼出一些曲调及过门或游场。尤为盛者:南阳的南阳市区、邓州,浙川,西峡,镇平,鲁山,方城:洛阳的洛阳市区、偃师,栾川,洛宁,渑池、义马,这些地方及乎无人不知、不晓、不哼。
近年来曲剧界也出了很多国家级演员:南阳的张新芳,胡希华,洛阳的兰文祥,李天方等等。
曲剧领弦为曲胡:俗称大弦,喜怒哀乐痛出自八把音的哆嗦弦基调,琴师娴熟的枝艺和乐谱的约束,司鼓敲打节凑指挥,在配器上多以三弦,秦琴,古筝,二胡,大提琴等。
曲剧经过长时间的唱腔改进,在原有的大小汉江,太平年,垛子,打枣、软硬诗片,紧慢上流,硬软阳调,硬软书韵的基调上:新增倒板,妞丝,剪剪花,昏腔,登岗,叙情慢垛……更加在人物和场景,剧情要求上更为贴切。
曲剧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己螎入人们的血液之中,使人们抒发七情六欲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河南曲剧发源地是河南登封县(现登封市)颖阳乡李洼村。
二、河南曲剧的形成: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1926年农历4月7日,临汝县大张村和郑铁楼村的关遇龙、朱万明率领高跷剧组一行16人前去登封县颖阳乡李洼村演出,因阴雨道路泥泞,长腿高跷无法走行不能演出,保长李祖白提议去掉高跷,改为站到台上演唱,演出了《许状元祭塔》等剧目,受到极大欢迎。两个月后的6月13日,有一次搭台演出,红极一时,河南曲子逐渐发展,就是后来的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诞生在河南省登封市李洼村,以优美、抒情、细腻而又明快活泼的音乐唱腔为群众所喜爱,除河南部分地区外,在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区周边广为流行。曲剧在河南三大剧种中名列第二,2005年列入***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淮阳中学120周年校庆话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淮阳中学120周年校庆话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