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渔塘小学百年校庆元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渔塘小学百年校庆元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4节气农民要做什么?
清明开始种麦(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丿。到了谷雨节气,播种各种大田作物。
一到芒种,开始铲地。铲地不久,伴随趟地。一般要三铲三趟。
大曙开始后,伏天开始。
大麦上场小麦黄。开始收割大麦。三伏前,收完小麦(小麦不受三伏气)。
立秋忙打靛:即开始打草,准备牲畜过冬饲料和积肥。
处曙动刀镰,开始割地(首先是谷子)。
白露烟上架,收黄烟了。
大田收割也到最忙的时候。
一直到秋分,收割结束(秋分无生田)。
小时候过年时都有什么习俗?
过年习俗有许多,有些是各地基本相同的如放鞭炮,贴春联,有的是有地域特色的。我就把我觉得是我们家乡独有的过年习俗向大家介绍介绍吧,也顺便说说我理解的这些习俗的人情事理。
我们家乡主要的过年习俗(禁忌)有:
年三十晚上就要把水缸装满,大年初一这天不到河边打水。满,就是不空,就是富足之意,这是美好的心愿表达。除夕夜和年初一早上都在放鞭炮,难免有着了草垛之类的事发生,家家水缸贮满水,以备急用,这是防范于未然,是先人的经验和智慧吧。
所有打扫工作在年三十晚之前完成,初一是大家往来拜年的时候,人来人往,扫地不方便,也不礼貌。新年第一天迎春纳福,要“纳”不要扫,不倒垃圾,要守住财气和福气,不能扫走或倒掉。
大糕是米面、油、糖为主做成的一种点心,是过年必备吃食。每逢除夕夜,妈妈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每人的床头放一包果子和大糕,我们枕着这又甜又香的气息入眠。初一早上醒来,先吃点大糕,再开口说话,叫“开口糕(高)”。糕“高”同音,祈愿新年进步、上升、提高,日子越来越好。
吃汤圆过程中,都说“猜元宝”,不说吃汤圆。先前,会在汤圆里包上铜钱,家人吃汤圆时会有人吃到,就说:“我猜中了啦。”“中”有得到、***之意,讨个彩头,期盼新年有个好运气。后来,不放铜钱,但是“猜元宝”的习俗一直流传。新年行好运,从“猜元宝”开始。
家里或邻居如果有矛盾,忍着,不骂人,不吵架,必须等到过了大年初五才处理。其实,许多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没啥大不了。忍耐,是生活的艺术,是家庭与邻里和睦的宝典。
过年打碎东西,有人顺口说:“岁岁平安。”但老家习俗,过年打碎东西是不吉利的,是“破碎”,是不完满。要过年了,大人就教我们,东西轻拿轻放,不在屋里跑动,走路注意身边物件,注意脚下的东西。爱惜用具,爱惜物力,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始自一个禁忌。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特别是对过年的记忆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清新。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住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那时一进腊月就天天盼,天天算,盼过年能吃点好东西,穿点好衣服,还能看到一些只有过年才有的新鲜事。
年前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年货。其中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鞭炮、红纸和年画。红纸用来写对联。小鞭炮买一百响的两挂,拆着放。年画专捡新鲜的买,贴在屋里花花绿绿看着非常喜庆。
腊月二十三这是必过的小年。这天要打发灶王老爷和天地爷上西天。我记得那时家家都供着灶王老爷和天地爷。灶王老爷在灶台后供奉。天地爷在屋外墙的左上方一个一尺见方的土龛里。供奉的牌位两边写着一付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这天把供奉的牌位拿下来,在一家人念念有词的祷告声中烧掉,这就叫发送灶王老爷上西天。然后大人们就分些自制的糖瓜给我们吃,意思是让灶王老爷嘴甜些,上天后"言好事"。那时候我非常奇怪,让灶王老爷嘴甜些,为啥不让灶王老爷吃糖瓜,却把糖瓜都给了我们?
过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也特别浓了,.开始安排另一件大事,就是请家堂。什么是请家堂?就是把祖宗牌位请出来,放在一个用布铺好的桌子上,上面摆上果酒菜肴香表,天天祭拜,至到过了正月初五才撤下来,其实就是祭祖。这期间,我们这些小孩白天黑夜总是到各家去串门,特别是夜晚,一进门就会看到家堂在那里摆着,桌子上烟雾缭绕。那神密的氛围还真以为有神鬼在里面,吓得心里嘭嘭直跳。
大年初一开始拜年,十五之前走村串户看会,那狮子旱船高跷好不热闹。
过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那样的甜美。它欢乐、祥和,喜庆中还略带那么一点说不出的神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渔塘小学百年校庆元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渔塘小学百年校庆元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