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搞校庆的牛津大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不搞校庆的牛津大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谁才是原来***的国立中央大学?
所以现在的东南大学是南大下的蛋,是南大之子,是分出去的旁支,并不是正统,只能算是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的继承者。1952年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当时还并入了包括金陵大学在内的其他10来所大学的有关系科,血统是很混杂的。
既然现在的东南大学只是中央大学“工学院”的继承者,所以从校友的定义和客观历史事实来说,只有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的“工学院”的学生才能算现在东南大学的校友,可以与现在的南京大学共享,而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除“工学院”以外的其他学院的学生则都不能算现在东南大学的校友,都不能与现在的南京大学共享。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全部、完整地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国立南京大学”全部、完整地改名为南京大学。可见南京大学是由中央大学改名而来的,与中央大学是同一所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南京大学与全国所有高校一样,进行了院系拆分和重组,南大的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拆分出去,只保留了文、理两大学院。其中工学院拆分出去后,成为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的主体。为了满足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以及避免工学院仪器设备搬迁麻烦,南京大学把自己的四牌楼校园让给了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自己则搬迁到鼓楼校园原金陵大学的校园,因为当时金陵大学并给了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的校园也是属于南大所有的。但南大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导致变成另一所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新、老南京大学仍然是同一所大学。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谁才是原来***的国立中央大学?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错误,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认知错误。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四名校之一,或者说是之首,实事求是说,民国四名校发展的相当不错,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的学生受牛津大学认可,当时四所学校的毕业生被牛津大学承认为高级生,相当于读了九个学期中的三个,说明它们的办学水平相当不错,很受认可。更有题主说的,认为当时的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名字霸气,又是国立,又是中央,叶秋感觉是汉语能够起的校名最牛的一个了,如果再加上***的称号,简直是风光的不行,叶秋也为此骄傲了好长时间,可是已经有人对此专门询问了普林斯顿大学,问他们是否在1948年兑大学进行过排名。答案是并没有,所以。连排名都没有,第一就不存在了。
接下来,南大和东南大谁才是中央大学真正的继承者?南大和东南大是江苏最好的两所大学,没有争议,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从录取分数线来看都是如此,这跟第三不同,分数和学校排名不一致,当然就会有争议了。南大是中国最好的一批大学,是最早进入985的高校之一,也就是C9,也还是著名的华东五校之一,以文理科闻名。东南大学是著名的四大工学院之一,有名的工科强校。
谁才是中央大学的继承者?这涉及到站队问题,职场一大忌就是站队,不过在这里,叶秋还是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南大才是真正中央大学的继承者,不过南大和其它从中央大学分出去的高校也不是什么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南大和东南大学是老大和老二的关系!
曾经南大110周年校庆也是东南大学110周年校庆时,两校学生在网上发生了激烈论战,谁都认为自己才是原中央大学。关于校史,两校的介绍在1952年以前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大的介绍里其它系迁出包括工学院迁出,留守的南大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成新的南京大学,学校的牌子没有变,变的只是办学地址,只是从四牌楼到了鼓楼。
东南大学的介绍是其它系迁出,留守的是工学院,只不过是学校改名了地方还是那个地方,校址不变,这就是两校争执的由来,一个得到牌子,一个留守原址。如果两者统一,就没有争议了。
所以,问题的本质是牌子重要还是地盘重要,当然是牌子了,华为总部换个地方还叫华为,北京烤鸭哪个店做出来的都叫北京烤鸭,燕山大学从齐齐哈尔迁到秦皇岛不能说它的前身就不是东重了。
更重要的是,东南大学在1982年举办的是30周年校庆,然后校史就不断的增长,这是什么操作?七十年代受批斗的是南大可不是东南大,说明大家也认可南大才是中央大学,当时的东南大学可没敢说自己是中央大学,这一切都是鼓楼的南大在默默承受,还有,南京工学院的红卫兵为了断绝和***大学的联系将两块校史碑砸断时,东南大学的师生哪儿去了?最后还是被南大的中大的老校友收起来,***后修复放在了南大。
东南大学有位校友说的好“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校有很多共同的校史,共同珍惜吧。
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对南京大学进行坼分: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题,加上金陵大学部分工科,组成南京工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东南大学,当时由于设备搬迁需要很多经费,国家不可能给这么多钱,所以把东南大学留在了南京大学校址内。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央大学就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是当时的南京大学工学院。
一个是央大的理工类(现在的东南大学),一个是央大的文史类(现在的南京大学),都各自代表了央大的某一方面。从央大解体那一刻,就没有央大了,这俩学校都不能算是当年的央大,除非他俩再次合并。
梅贻琦有哪些优秀品质?
1寡言君子,2 面对国民***逮捕清华学生 梅贻琦淡定从容 解决了事情, 3 爱国 抗日战争时期 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一个当了飞行员,一个当了护士 ,节俭 不要清华的校长 额外补贴节俭持家。
在民国的高校,梅贻琦是最著名的校长之一。之所以这么说,倒不是因为他是清华大学的校长,而是因为他几乎一辈子服务于清华,他留学归来后,工作第一站就是清华,从教员到教授,从教务长到校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敬之始终。
而且,从1931年到1948年,他在清华当了17年校长,为提升清华的办学质量和品牌,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短短十数年间,使清华名声大振,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这种执著的精神,这种做一流事业的品质,值得人们钦佩。
关于如何建设大学,梅贻琦曾有过一句至理名言,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之谓也。”这与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以财之阶梯”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一经说出,天下传颂,一时成为经典。这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科学的办学理念,更为关键的是,它道出了求知的本质,学习的规律,再好的办学条件,如果没有一流的质量、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过是虚荣轻浮、追名逐利之徒,决计造就不出***。
梅贻琦当了那么多年的校长而无人轰他下台,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处事公平,对人诚恳,竭诚服务,甘心情愿替人作嫁衣裳,这种公道和热忱,新官上任也许愿意做,也不难做到,但十数年如一日地做到,就殊为难得,且是高贵品质了。
当时的教授,牛气冲天,梅贻琦让他们服服帖帖,靠的是什么?就是公道和热忱。有学者因此评价梅贻琦说:“在现今条件下,服务有几个信条:一是要肯做事,二是要忠于所做的事,三是要久于所做的事,四是要专于所做的事。梅先生可谓具备这个条件。”
确实,梅贻琦就是这样一个执著于事业、忠诚于事业的人,他一直主张“行胜于言”,曾一再强调“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他爱办实事,善办难事,能成大事,在知行合一上,他是校长中的典范。
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寇,清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内迁于昆明。历史学家郑天挺曾回忆说:“抗战期间,物价上涨,供应短缺,联大同人生活极为清苦。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证全校师生不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这工作是艰苦的、危险的……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搞校庆的牛津大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搞校庆的牛津大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