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云南中学校庆抬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云南中学校庆抬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于史可法其人,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吗?其军事能力怎样?
史可法作为统帅,他的道德品质以及节气是让人佩服的,他年过四十而无子,妻子劝他纳妾,可法叹息道:“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终于不纳。这样洁身自好的君子,在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中相当难能可贵。
史可法画像
但是说到其军事能力就不敢恭维了,可以分析看看“扬州十日”就会得知史可法的军事能力。
骁勇强悍的八旗大军挟带着大漠雄风,一路势如破竹,直薄扬州城下,史可法的第一个亮相不是在督师行辕里谋划军事,也不是在堞楼城壕边部署战守,而是召集诸将,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希望有一个人在最后帮助他完成大节,也就是把他杀死,副将史威“慨然任之”,史可法当即认为义子。又上书福王表明自己“与城为殉”的心迹,并当众再三朗读奏章,涕泪满面,部将无不为之动容。最后遗言母亲与妻子:“吾死,当葬于太祖高皇帝之侧;或其不能,则梅花岭可也。”
也就是说,仗还没有打,史可法就先想着怎么个死法,如何全节。这如果是作为激励将士拼死决战的手段,也算勉强,如果与历史上破釜沉舟或抬棺材上阵光彩事迹相比,史可法可能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庄严。
庞德抬棺战关羽连环画片段
兵临城下,将至壕边,他想得更多的不是怎样把仗打好,而是如何完成自己最后的造型。当年隋炀帝在扬州揽镜自叹:“好头?,谁当斫之!”那是末日暴君的悲哀。而史可法是统率十万大军的督师辅臣,不管怎么说,十万人手里拿的并非烧火棍,即使“势不可为”,说一句大白话:打不过,也要吓他一跳;再说一句大白话:临死找个垫背的,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可以想象,统帅部的悲观情绪将如何软化着十万大军的脊梁。这支本已惶惶如惊弓之鸟的御林军,无疑将更加沉重地笼罩在一片失败的阴影之中。如果此时,有一位能人将史可法以动摇军心的罪名斩首,那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景象也不是不可能。
平心而论,史可法不是军事家,这位崇祯元年的进士,其实只是个文弱的儒生。儒家历来信奉的是“修、齐、治、平”之道,这中间,“修身”是第一位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云南中学校庆抬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云南中学校庆抬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