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学校庆会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学校庆会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京校训?
以五四精神作为北大的精神核心,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是这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
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说勤奋,战争年代的北大学子在炮火和硝烟中笔耕不辍,和平年代的图书馆、实验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
教育,是教人不敢,还是教人不怕?是限人不许,还是助人可能?
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它不仅限于学校,而广泛存于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教育的总目是使受教育者改恶从良,开发智力,掌握知识,学习本领,提高能力。它教育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教育含盖了教人不敢、教人不怕、限人不许、助人可能等等。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我想用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阐述。所谓“中庸”,通俗地说就是做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中庸强调“过犹不及”,就是要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适度“,做事既达到规定的目标,又不过头。教育其实也是“中庸”思想的具体化。
依据”中庸“思想,个人认为,教育既要“教人不敢”,又要“教人不怕”。所谓“教人不敢”,是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法律、敬畏规则等。凡是践踏生命、违背自然规律、违法犯罪的事情,都要让学生以“不敢”的态度对待之,正如孔子对君子所描述的那样:”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如果教育不能教给学生起码的”敬畏“之心,什么都敢为,什么也不怕,长大后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成为社会的祸害。
但是,教育还要”教人不怕“,教育要给学生以不怕困难的勇气,养其浩然之气,引导学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不怕一切邪恶势力,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所以,教育在”教人不敢“和”教人不怕“之间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既不能过分强调”不敢“,也不能过份强调”不怕“,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给予学生适度的教育。
同样,依据这一思想,教育既要”限人不许“,还要”助人可能“。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方面,要把纪律、规则挺在前面,让学在纪律约束下健康成长。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教师要敢于说”不许“,且要进行必要的教育惩戒,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但也要处理好”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纪律约束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却不能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自由表达,教育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施以不同方式的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因此,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找到”限人不许“和”助人可能“之间的”度“。既不能打着纪律的旗号搞整齐划一,强制学生这也不许做,什么也不许想,压制学生思想、想像力和创造力,也不能以顺应学生的天性为由,让学生生放任自流,野蛮生长。
很乐意回答这一问题,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我想从教育人的思想形成和素质养成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教育,既要教人有所敬畏,也要教人不畏。敬畏,就是通过教育限人不许。不畏,则是助人可能。
但这里,敬畏和不畏是针对不同情形的。
教育的一个功能是培育受教育者良好素质的养成。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良好素质,人们素质的高低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比如,在遵纪守法方面,通过教育,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明知故犯就要付出代价,这就是敬畏。教育就是通过讲道理让受教育者形成是非观念,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行为的规范,这样就在内外两个方面,让人们养成了敬畏的观念,从而不逾规不***。
所以,敬畏主要针对纪律法规和道德等规则层面,让人们知道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或者付出一定的代价,因而会知难而退。这就是教育人们敬畏。
敬畏是让人们不要去做什么,与此相反,无谓则是让人们有做什么的力量和勇气。
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阻力。教育不仅要传授给人们战胜困难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增强他们必胜的信念,培养他们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就是教育人们无谓,主要针对方法和心理素质层面。
综上所述,教育在规则层面,要限人不许,帮助人们养成敬畏的道德情操;在方法层面,要助人可能,帮助人们养成敢为人先克服一切困难敢于无畏前行的心理素质。
我从逆向的角度告诉您,无知者无畏。当下有好多无畏,甚至有不少被理解为勇敢,硬核。其实好多细看,细思极恐 ,是无知愚昧的表现。教育是教给他知识,然后是从知识中领悟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何时不敢不怕,何时限人不许,助人可能,心底自然明了,所以教育的是让人知廉耻,知进退,知敬畏,知底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学校庆会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校庆会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